表彰!致敬!汤阴一中因你们而辉煌!

发布:lengsad 来源:宣传中心 审核:侯拥军 发布日期:2023-09-10 17:20:00 点击:

        时维九月,万物竞秀。为表彰先进,9月8日下午,我校在图书馆五楼隆重召开庆祝第39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。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,会议由冯亮副校长主持。



       冯奇新副校长宣读了表彰决定,勉励全体教工以荣誉为动力,再接再厉,再创佳绩。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高考功勋陈露:所有高三人,发扬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会协作、特别有志气、特别有作为”的一中精神,一路坎坷,一路艰辛。天道酬勤、苦尽甘来,我们菁英部高三理科特训班团队终于修成正果,在名校录取上刷新了历史,实现了我们的教育理想,实现了同学们的大学梦想。



       高考功勋李峰:要让学生有信仰,人无信仰则不立,班无信仰则无魂。要让学生会自律,实施班级自治;要让学生会学习,科学高效;要让学生懂得爱和付出,班级就有力量。


       高考功勋王春玲:和谐是一种格局,多看一点大局,多尽一份力量。和谐就在你有事、我顶上的默契里。正因为和谐共赢的信念,我们才取得了功勋协作组的荣誉。新的征程,我们将信心百倍,干劲十足,再创辉煌!



       优秀教育工作者郭玉荣:兢兢业业18年,最大的感触就是:做好革命的一块砖,服务好师生,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。


       特别奉献奖、杰出教师康建民:弹指间,踏上三尺讲台已经32载。30多年来,立足三尺讲台,耕耘方寸之间。月染霜华,容颜已沧桑,但不变的是对平凡讲台的热爱和执着。


 
       李长宇校长向全体教工表达了节日的问候和祝贺,并从三个方面与全校教工共勉。
       一、统一思想,坚定目标。要坚信好成绩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,好学生是我们自己教出来的。要化挑战为机遇,于变局中开新局。明确努力方向:人人上本科、一本要更多、名校多录取、清北再突破。坚定“逢一必争,追求卓越”的工作目标,勇于做全县教育系统的标杆和典范。
       二、埋头苦干,科学实干。要相信奋斗的力量,相信坚持的力量。只有在别人背后咬牙切齿的努力,才能在人前云淡风轻地诉说。常规细节定胜负,常规就是科学的规律,就是我们成功的方法。兴学习研究之风,铸科研强校之基,要勇于成为自己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。
      三、以身作则,堪为楷模。以身作则,方能以上率下。要做到“眼中有学生、心里有课堂、肩上有责任、胸中有激情”。李校长号召全校教工:新的学期,让我们凝心聚力,坚定目标;埋头苦干,科学实干;逢一必争,再立新功!


 
        汤阴县教育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、汤阴一中党总支书记许志强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,对“十四五”时期学校的发展进行了谋划,共讲了三个层面的意见:
        一、近几年高考、初中部办学成绩和学校发展环境与现状分析。用数据简要分析了我校近五年高考重点院校、一本二本各项指标增长情况,分析了初中部成立以来历年中招考试情况。指出虽然实现了清华、北大的突破和持续,名校、一本、普通本科录取人数大幅攀升,初中部办学成效显著,但是更须正视与周边强校的差距,深刻认识学校目前的发展环境,密切关注新高考改革和评价变化。同时解读了当前县域高中发展的政策优势和资金优势,强调要对标河南省普通高中发展“1256”工程,在取得“河南省双新示范校”荣誉的同时,要争取创建“普通高中省级学科基地”等。
       二、指出“十四五”时期和以后普通高中的发展方向:“优质+特色+多样化”。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,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,从当前普通高中同质发展转向多样化发展,这是时代的需要。我们要在管理理念、管理模式、教育教学、教师培养、班级设置、办学形式、社团建设、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,找到最佳办学路径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等。
      三、“优质+特色+多样化”发展愿景下,应该怎么干。学校层面:要学习政策、分析形势,谋划多样化发展政策路线;要培养适应“三新”背景要求的高素质教师,要修定新的高考等各项评价方案,要进一步加大投入,提升办学条件,为教师、学生和学校发展搞好服务、保驾护航。教师层面: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,开展多样化、差异化、特色化教学实践,不断学习创新,积极争做双师型教师,努力让自己成为“三新”背景下的通才。



       新的学年,全校将持续朝着实施“四大工程”(即清华、北大持续突破工程、重点院校录取人数提升工程、一本院校升学率提高工程、人人上本科工程)的目标,为推动“四强学校”建设,初心不改,奋力前行。尊重教育规律,固本强基,守正创新,行稳致远,不断推陈出新,持续发力,一定会推动汤阴一中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,再铸新辉煌!
文字:王丹丹 刘林英 | 图片:张其林

编审:冯亮 | 责编:刘林英 | 编校:王小兰